文 /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2022-03-23
2020年11月,全台首座大型漁電共生場域在嘉義誕生
預計正式發電後,年發電量將達5400萬度,可供應超過1.6萬戶家庭1年所需用電。節能固碳,同時兼顧養殖產業發展,不僅可望成為台灣綠能供電及養殖漁業共生的標竿及典範,更有望在嘉義縣轉型為農工大縣之際,為新興的產業園區提供充足的綠電來源,創造雙贏。

由台泥嘉謙綠能公司與台鹽攜手合作的漁電共生專區,是全國第一個大型漁電共生的場域,建置過程中從無到有,在嘉義縣政府農業處及漁電共生工作小組輔導及協助下,中央及地方政府一步一步制定起SOP相關規範,也意味著台灣綠能建設與推動已有一條清晰可見的道路。
「綠能是國際潮流趨勢,北回歸線通過嘉義縣,陽光豐沛日照充足,地理環境具相對優勢,有良好太陽能發電條件,沿海地區漁電共生發展基地約2,796公頃,面積全國第二大。」嘉義縣長翁章梁表示,在「養殖為本,綠能加值」理念下,縣府積極推動養殖以光電結合AI科技,導入智慧化監控和自動化生產,對傳統養殖產業的升級不言而喻。
台泥嘉謙綠能漁電共生專區面積達77公頃,初期20億元資金的投入,除了設置23公頃綠能模組,更重要的業者承諾,保障原養殖工作者權益,限制原養殖戶使用費不超過原租金的6成,漁場基金甚至可以回饋至漁民身上。

「我們在進行漁電共生場域工程時,同時進行優化養殖場域,如更替魚塭進排水管、強化魚塭堤岸、重整塭型及農路等,進而有益促進養殖環境升級及減少淹水風險,爭取漁民認同。並透過輔導案場導入養殖自動化/智慧化,達到省工、節能、降低成本、提升水產物品質及育成率之生產效益,並使經驗傳承、生產風險管控也都得以提升。」翁章梁強調「漁業為本、綠能加值」不是一句口號,而是透過具體作為提升青農跨入智慧養殖的領域,減緩漁村老化問題。
「零碳排是國際共同議題,更攸關台灣產業,甚至是國家經濟存亡。」2020年蘋果大動作宣示將在2030達到淨零碳排後,微軟、亞馬遜、Google等品牌也跟進2050年前達標,因此綠電是參與國際綠色供應鏈的關鍵,他指出嘉義縣110年最高用電負載裝置量為六百零二點三MW,已併聯太陽光電容量為六百六十五點五MW,覆蓋率已達100%,能源轉型達新里程碑,以行動支持中央非核家園願景。
嘉義縣在中央支持下產業結構逐漸改變,在既有傳統民雄、頭橋、朴子、義竹、嘉太五大工業區外,近年陸續增加大埔美、馬稠後工業區,目前中埔公館、南靖水上、民雄航太園區及嘉義科學園區都逐步推動中,因此產業類別逐漸豐富多元,產業鏈結構更加緊密,充足綠電供應有助產業綠能需求,符合「淨零碳排」,創造雙贏的願景。

(嘉義縣政府廣告)